一财社论:算法滥用危害互联网健康发展应及早整治
原标题:社论:算法滥用危害互联网健康发展应及早整治
互联网用户苦算法滥用久矣。近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下称《规定》),自今年3月1日起实施,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互联网用户合法权益和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备受关注。
互联网时代,算法推荐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技术。初衷是为了向用户精准推送个性化内容,提升平台效率、节约用户时间。不过随着线上经济规模日益壮大,算法推荐也开始剑走偏锋,问题不断暴露,如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现象司空见惯。
去年底北大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公众“大安全”感知报告》显示,有七成受调查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年的话题新闻不少老人陷入“数字沉迷”、外卖员遭遇“最严算法”等,都与算法推荐有关。这些负面现象的不断出现,让公众对算法的质疑与呼吁监管及早介入之声日盛。
从《规定》的具体内容看,对于公众所忧所虑基本都有回应,契合民意诉求。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是,算法之所以被称为“算计”,在于很多时候用户不知情即被推荐个性化内容,用户也没有选择权。对此,《规定》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包括保障算法知情权,要求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公示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保障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如此,算法推荐将成为一种选择,主动权在公民,避免了合法权益被侵害。
商业领域的算法滥用让公众感知颇深,不少人曾遭受算法歧视和大数据杀熟之痛,一些平台甚至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些利用新技术大发不义之财的商业模式,受到严格约束是必然的。《规定》要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以及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除了商业领域的滥用,算法推荐也存在传播不良价值观、损害公众利益的现象。即数据抓取在前、内容审查后置的机制,导致虚假信息漫天飞舞,偏激仇恨等内容被推上榜单,网络舆论屡被带偏。《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传播违法信息,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传播不良信息,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算法强化了互联网时代的强化“信息茧房”效应,可能是一个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交媒体发达的欧美国家近年屡屡上演闹剧,算法推荐加剧圈层化,导致广大用户被困在“信息茧房”,被认为是相当关键的原因。即便中国的情势有所不同,但也不得不防,一旦让互联网算法推荐成为形成或强化公众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极端化、反智化的氛围可能就不远了。算法在这其中充当重要角色,务必防范于未然。
应该说,技术的初衷是为民谋利,但在商业社会被放任容易误入歧途,成为追逐利益忽略社会价值的工具。此时,监管层应及时出手整治,趋利避害,引导科技向善。
责任编辑:邓健
[中东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