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发酵 超200家保险业机构更新产品信息 “大缩水”后转向何处?
本文源自:财联社
财联社(北京,记者 杨芮)讯,备受业界关注的互联网人身险新规落地后,正给2022年的保险市场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2022年伊始,《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正式实施。新规之下,互联网人身险变化潮涌。按照新规,此前一些险企销售的产品已经下架。据财联社记者统计,截至发稿,有超过200家保险公司以及中介机构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更新了互联网产品信息,其中保险中介公司占比最多。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变动并非新规影响下的全貌,去年一些险企就早已开始对不合规的产品进行整改,有接近30家险企受到了新规影响,不再从事互联网人身险业务。”
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研究院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分析,“互联网人身保险新规正在倒逼寿险公司进行转型,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产品信息来看,保险险期间十年以下的普通型人寿保险和普通型年金保险、分红型、万能型、投资连接型保险等退出了互联网人身保险的舞台,这对部分寿险公司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互联网保险业务告别“野蛮生长”年代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91家寿险公司中共61家公司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占比67%;寿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2110.8亿元,同比增长13.6%。
据陈辉分析,根据《通知》第八条第二款规定,2020年互联网人寿保险业务中,不受新规影响的是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保费规模占比是19.14%;部分受新规影响的是两年保险,保费规模占比是15.87%;全部受新规影响的是分红保险、投连保险和万能保险,保费规模占比是65%。
可见,《通知》将对2022年的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前期已经有部分公司公告停止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可以预期,2022年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规模将会大幅度缩水。
实际上,互联网保险已经告别了“野蛮生长”的年代。普华永道的分析显示,随着互联网保险业务持续发展以及多项监管规定的陆续出台,互联网保险业务“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迈入了平缓发展的新阶段。
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来看,以互联网人身险为例,2016年至2020年人身保险保费平均增速约为11.04%,平均规模保费为1688.32亿元。
新规之下,对各类保险公司的影响亦不相同。
据爱选科技联合创始人何剑钢表示,“新规落地意味着监管体系初步完善,政策风向整体趋严。相对来说,政策对大中型保险公司更为友好,但大型保险公司可能未必会主力发展互联网业务,这就给了中型保险公司在该渠道的发展机会,对小型保险公司而言,可能会面临调整和转型。”
人身险产品面临转型
新规的影响,还将持续影响行业。
《通知》通过设置标准、划出红线,其实是对互联网人身险市场的影响是双面的。新规从经营门槛、产品范围、费用控制等诸多方面对险企经营互联网人身险进行规范,对行业影响极大。
据普华永道分析,新规出台后,线上渠道的产品将受到直接影响,非监管规定的人身险产品都将不可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意味着目前大量线上产品需要转向线下渠道或线上线下融合渠道销售。
对于保险公司开展银保渠道业务而言,渠道争夺战将更加激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根据银保监2019年发布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179号文),“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合作”,此规定直接限制了银行方开展代理业务的边界;
二是银行方进行保险产品代理,其销售场景大多为客户经理指导客户采用手机银行或自助终端进行投保。该模式即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需要受到线上及线下监管要求的双重监管。而根据银保监今年下发的《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对面销售(即线下销售)需满足双录要求,将进一步增加银行方开展代理业务的阻力。
对于开展其他经代渠道业务,根据中介机构展业模式的不同,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
人身险市场渠道、结构的调整变化将在2022年更为显著。据何剑钢分析,长期依赖万能险、分红险、投连险这三类业务的公司亟待面临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转型。
另据多位市场人士共识,随着新规落地,不同类型的产品的市场份额将出现变化,互联网健康险或将存进一步发展空间。
[中东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