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募集善款和网捐人次均超百亿,大型慈善组织数字化建设出了“年报”
你有没有网捐过什么钱?有没有电子票据之类的?互联网募捐方面,2021年度我国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平台筹集善款逾10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2%,有超100亿人次参与。这是22日在沪披露的《2022年中国大型慈善组织数字化建设报告》所显示的国内慈善领域数字化整体概况之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宏观制度环境下,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多关注网络募捐、信息公开等方面。我国《慈善法》从募捐和慈善文化传播角度厘定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角色,《公开募捐平台管理办法》、《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涉及内容也较多,民政部还有两项行业标准促进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规范化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团队,此次发布中国大型慈善组织数字化建设报告表明,资产规模过亿元的慈善组织除内部数字化之外,形成了一定的外部数字化创新经验。比如数字化传播方面,注重使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数字媒体进行内容传播,抖音平台公益话题短视频数量突破29.1万条,总播放量超过94.2亿次;快手平台公益话题短视频超过5.8万个、播放量达到13.5亿次。数字公益呈现多元发展,包括运动捐、游戏捐、区块链、公益直播带货等形式。
同时,在信息公开方面,大型慈善组织通过数字化手段,可衔接后端财务系统和前端网站,依托系统定时调取财务系统收款信息,自动生成公开信息。募捐管理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助力联合劝募中的有效协同,满足捐赠者、公众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连接需求,其募捐信息也可实时向相关方公开。而捐赠人拓展方面,能借助数字工具进行捐赠人画像,可反向制定募捐策略。
不过,当前慈善组织数字化仍面临多重挑战。事实上,数字化建设所需资金投入规模较大且要求持续性。而这部获得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资助的报告显示,86%的大型慈善组织年度数字化领域资金投入均在100万元以下,而年度支出能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组织仅占4%。而且数字化建设在对资金提出较高需求的同时,如不能完全将投资的效益进行可视化展现,将影响捐赠方持续投入意愿。
此外,人才支撑方面仍缺乏复合知识背景专业人才,其薪资和发展空间存在一定限制。调研发现,配备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或团队的慈善组织比例极低,均未超过样本总量的1/4。有组织名义上设置了技术岗位,但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并不能完全胜任需求。可以说,既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与技能,又对慈善公益领域有着深入理解乃至于从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难寻。
当天,“慈善事业与数字技术”主题研讨沙龙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民生保障研究中心的北师大社会学院谢琼教授认为,国内慈善组织数字化建设的数字化成效显著,但总体发展缓慢;对数字化认同度高,但实际投入低、发展慢;数字技术应用普遍,但程度参差不齐;多元主体正推动发展,但行业基础依旧薄弱;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统筹与促进还有待加强;线上参与持续快速攀升,但潜在风险也频繁爆发。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也在线上表示,慈善事业与互联网原为“体用”关系,但互联网正在重塑慈善事业,互联网从单纯的线上支付功能,转为对于慈善事业的全过程参与,涉及社会问题发现、社会议题设置等。同时,互联网公益也有线下社群构建力有不逮、社会信任进一步铸造等短板需要弥补。
[中东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